东北师范大学从本校及基础教育实际出发,浓缩多年的办学经验,提出“尊重的教育”理念。前不久,该校组织部分专家、教授及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同志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研讨。
东北师大的办学特色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为优长。因此,我们提出的教育理念应当与教育规律有关,应当与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关。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提出东北师范大学新世纪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精神是:尊重的教育。其理由和内涵如下:
从统计资料上看,我们国家今年基本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但是在事实上,反弹相当严重,农村学生辍学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即便是在城镇,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愿意读书。不愿意读书的原因是什么呢?到现在所有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几乎都集中于课程内容:是因为学的东西没有用,是因为课程负担太重。那么我们削减一些课,再加上一些活动课,问题就解决了吗?事实并不是如此。我们必须看到,在教育模式上,封建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是很深的。关于这一点,江泽民同志去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谈得很清楚。封建传统教育的要害有两点:“读书作官”和严加管教。一个是物质利诱,一个是棍棒教育。正是这些,导致了单一的培养模式,也构建了一个没有乐趣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抹煞了受教育者的个性,从而也抹煞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么会愿意读书呢?
我们在学校实施“优秀教学工作年”的开始提出这个教育理念,是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教师和同学们的讨论,形成共识,从而提倡这种理念。希望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贯穿这种理念,让我们的学生感悟到这种理念。也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他们未来的教育生涯中倡导这种理念。这样,我们就可能为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我校的目标是建设成一所一流的师范大学。这就必须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理念。从历史上看,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浓缩出来的带有发展指向性的整体教育观。
从哲学上看,教育理念是一所大学的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反映一所大学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反映一所大学的历史特征、学科特色和追求。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从实践上看,教育理念不仅具有激励人的功能,也具有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
我校是一所以培养教师为优长的师范大学。这是我们所以提出“尊重的教育”的基点。具体地说,有三点理论概念:第一,东北师大的学校性质决定了我们应该使学生在一个相互尊重的氛围中生动、活泼、愉快地发展。第二,“尊重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流思想和主张,也是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历史上,许多教育家为争取学生受尊重的权利,向压抑学生的封建教育进行了艰难的斗争,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思想。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提出的尊重与信任学生的理念,至今是我国教育中奉行的重要教育原则。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实质是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限制,还学生一片自我、自由的学习天地。第三,“尊重的教育”也是一个民主、平等、开放的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特点是专制,反映到教育上就是灌输加棍棒教育。这一历史传统至今仍有影响。我们希望通过树立“尊重的教育”这样的理念,使师生去创造一种新的教育。
我想,尊重的教育其内涵可以有四个方面:一是尊重教育规律,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按教育规律而不是按个人主观愿望去实施每一项教育活动。二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主要指善于发现人才,创造条件重点培养,使更多的学生早日成才。三是指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四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主要指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消除师生对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他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对这一教育理念的实践解说,则是要求我们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贯彻落实我校“优师工程”中素质教育的思想、全面教育的思想、个性教育的思想和主体性教育的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材施教”,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记》更指出,教学要“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些都是尊重学生、尊重教学规律的光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卢梭的“自然教育论”,爱尔维修的“智力平等说”,狄德罗的教育民主化与世俗化主张,以及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思想,都把对学生的尊重看成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原则。新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爱伦·凯反对压制学生的个性和施行体罚,倡导教育的民主和自由。蒙台梭利则更呼吁社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他们“纯清而又敏感的心灵”。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育理论充满了尊重的思想主张。他援引埃默森的思想说:“尊重儿童。不要过分摆起家长的架子”。伟大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创立的“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的思想,至今仍是我国教育学上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些都说明,“尊重的教育”有其深厚的历史和理论根基。
尊重具有心理和社会双重涵义。按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一种需要。比它更高一层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需要层次越高,他的社会属性体现得就越充分。自我实现是自我发挥的欲望,也是一种使自己的潜力得以外化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使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一个人就会自尊、自信、自励,反之就会导致沮丧和自卑。
“尊重的教育”是东北师范大学面向新世纪高等师范教育的理性追求。这一高度概括的表述具有多层面的内涵。在决策层面上,它意味着要遵循教育规律;在操作层面上,它指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在评价层面上,它指的是要全面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相互尊重。
“尊重的教育”理念的追求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或者说是“人化”教育。由于片面地理解教育的功能,严重违反教育规律,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其根源是教育者片面地理解教育的功能,导致教育偏离了一切为了人、使人成为社会人的宗旨。我们提出“尊重的教育”就是要使我校师生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和法律约束的同时充分发展个性。没有个性的发展难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尊重,个性发展的环境就不可能存在。如果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未来社会,那么“尊重的教育”理念一旦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就会为创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新世纪作出贡献。
倡导“尊重的教育”,就人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存在的出发点和归宿来说,“尊重”是无前提条件的。但人作为主体其主体性发展和成熟有个过程,而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也有个过程,这两种过程的契合是人类最复杂、最艰巨、最崇高的自我提升建构活动。其中各因素的组合和变量,导致教育过程中各类互动主体的素质水平和发展方向参差不齐的常态性,规定了教育过程中的尊重不能没有条件,不能没有层次,不能没有底线。教育史上有“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爱之甚则求之切”的说法和做法。其核心蕴意不外是越是尊重越要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是尊重的体现。确切地说,“尊重的教育”不是无条件尊重一切,对教育中一些人的不正常需求和活动,对不良素质和违法乱纪行为,不仅不应尊重,而且应严格禁止和要求改正提高。这种严格要求是对当事人尚未意识到其人性尊严和发展短路而进行的终极性尊重,对人的发展过程和教育的循序过程的尊重。
中国受教育人数最多的是基础教育。就目前基础教育现状看,普遍存在教师对学生管束过严,学生负担过重及学生自主性不强等情况。这就限制了青少年的自由发展空间,影响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21世纪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尊重的教育”关键在于正确发挥个人主体性,尊重学习主体需求,尊重教育对象需求,使教育活动忠实于教育本身的内涵,根据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教育,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按照这一思路,我们目前的教育要克服划一性、僵化性和封闭性,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观念。发展个性,并非放任自流,不负责任,自由无序,而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发挥和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也反映出以往我们对教育对象的需求考虑不够。比如课程内容陈旧,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课程评价偏重于学业成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认识基点都定准在“关注主体意识”上。从诸多方面讲,基础教育呼唤“尊重的教育”,倡导这一教育理念,无疑可以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尊重的教育”具有如下的主要特性:
1、时代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对此,我们也可以强调说,谁掌握了21世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尊重这个规律,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因而,“尊重的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时代的产物。
2、民主性: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一是要求遵照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是要求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当今,“以人为本”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创造力,不仅是人的自身要求,也是信息社会的客观要求。而“尊重的教育”恰恰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尊重人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故具有高度的民主性。
3、可操作性:“尊重的教育”理念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体现在我校的办学纲领上。“一个特色,三个一流”(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流的教育教学,一流的学术氛围,一流的管理水平)是我校的办学目标,这个目标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我校的具体要求,也表达了我校全体教师、学生和干部的共同心愿。因而它既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又是可以实施于我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的,它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
从公平的角度构建“尊重的教育”
段丽华硕士从公平的角度来构建“尊重的教育”,可以形成自由、平等、公正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氛围。
1、教育者。广义的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工、受教育者的家长和社会文化机构的管理人员,狭义的教育者专指教师。“尊重的教育”一是要求学校里应该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二是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为师素质;三是要求教师公平地对待不同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特别是在大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业成绩上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尊重的教育”也要求教师自尊。“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师范教育的信条,同时也是对从事师范教育工作的教师的要求。
2、受教育者。我们以尊重的观念来培养学生,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付出和劳动成果,让他们在尊重的氛围里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从而为日后尊重他们的教育对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学校课程的知识选择、分配、传递、课程门类设置即选修课的安排上,这些都要从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来安排。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个人兴趣、爱好、动机的差异的客观存在,事实上不存在任何时候对所有学生都适应的一成不变的课程。
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其整体办学思想和教育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尊重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多重内涵和多方面价值意义。第一,高扬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教育是人自身发展完善需求的产物,人是教育现象发生的根据和基础。“以人为本”理应是教育的天然规定。但这一价值理想的真正实现却走着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即不断扬弃异化的道路。倡导“尊重的教育”,就是要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本真价值内涵,不仅尊重科学和知识,更要尊重人的个性人格;不仅尊重教育者和社会规范,更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不仅尊重教育实践中的强者,更要尊重教育对象中的弱者;等等。第二,确证了教育的自由价值观。“尊重的教育”理念,核心是一种教育自由观。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人的发展亦应是自由的。教育作为人的自我发展完善的基本方式,追求和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是其最高价值目标。“尊重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自由观,首先是尊重教育和受教育的选择权,尤其是要尊重教育对象依据社会需求、身心发育发展规律和特点、兴趣、爱好,对于教育的内容、专业、方式、途径、手段等的自由选择权。这当然需要社会和教育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并表征为无限的趋势,但却是“尊重的教育”不断追求的目标。其次,“尊重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改变那种千人一面的目标模式,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走势的成才标准,因材施教,追赶教育自由的、多样化发展的潮流。
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的教育活动是从“神化”教育转向“物化”教育,进而走向“人化”教育的过程。与此相一致,教育理念的发展也体现为从“崇拜的教育”转向“占有的教育”,进而选择“尊重的教育”的逻辑。
“崇拜的教育”是人类古代与中世纪“神化”教育的理念。这种教育及其理念的方向是把人的内心引向神性,使人在神灵崇拜中寻求生存的根据,以失却人的方式获得人性。
“占有的教育”是人类近代以来直至当代“物化”教育的理念,其根本特征是以“物”的方式占有人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实现人的独立性。渴望知识及其现实的力量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实质。通过教育使人获得现实性的知识,并且占有和支配人间之物,拥有生命的实际力量,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摆脱神性的虚幻。教育理念的这一革命,破除了神性对人性的压抑,使人获得把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能力和素质。然而,“占有的教育”通过占有知识,进而占有“物”的方式占有人的本质,不可避免地把人自身“外化”为“物”。
当代教育获得的全部成就与存在的严重问题都源于“物化”教育及其“占有的教育”之理念。这是目前全球性教育革命以及中国的教育革命的真正对象。人类进入21世纪,不单纯是自然时间的延续。“尊重的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和人性要求下提出来的。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在于突出了“人化”教育的特征。
“尊重的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是由东北师范大学学校的性质所决定的。东北师范大学是一所以培养教师为优长的大学,是人民教师的摇篮,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坚持以师为本,把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师资作为根本任务,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尊重的教育”理念高度凝聚和浓缩了东北师范大学的风格、文化品位和人才培养特色。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陶冶人、激励人的功能,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能够起到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作为一种追求,可以培养受教育者向上的精神。
“尊重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将辐射中小学,影响基础教育。众所周知,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东北师范大学今天培养的学生,明天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基础教育战线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人才、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教师的职责。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师资素质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今天的师范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教育水平。东北师范大学倡导“尊重的教育”理念,还在于使受教育者———我们的学生,在校读书期间感悟到这种理念,在他们未来的教育生涯中倡导这种理念,通过他们在中小学起到辐射作用,从而影响基础教育。